营收超23万亿,快来深挖“农产品加工”大金矿!
我们原来对农业认知的局限,大大限制了我们对农业功能和价值的挖掘。在产业深度上,现代农业不仅仅是第一产业的种植和养殖,还是第二产业的食品原料,还是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的快消食品,还可能是绿色安全化工原料。
农产品加工业横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领域,是沟通城乡、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科技创新引领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3.2万亿元,与农业产值之比接近2.4: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7.5%,科技对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3%。
01
加工业的增值 大得超乎想象
一颗香菇,原来只有一种用法——买回来做菜。现在,香菇变成了伴餐的香菇酱、闲暇时吃着玩的香茹脆片、火车冲饮的香菇汤,或者进一步提取出香菇多糖,成为药品和保健品;一粒山楂,原来只能鲜食,最多不过做成山楂罐头、山楂片。现在,山楂汁已经成为饮料中的大品类,山楂糕、山楂球等休闲产品层出不穷。
好想你公司的崛起之路,是由深加工伴随的。从无核枣养生枣开始,石聚彬一发而不可收,有十多个系列、二百多个深加工产品问世。其标志性的产品——口香糖式包装的枣片,口味酸甜耐嚼,营养丰富,又没有口香糖易留下污渍粘连地面的缺陷,深受女士、儿童、老年人的喜爱。近年来,好想你整合FD(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推出的清菲菲系列产品,更快捷、更时尚、消费场景更多元,产品附加值也更高,成为新的市场亮点。
事实上,旺旺雪饼、南方黑芝麻糊、仲景香菇酱、六个核桃、露露、椰树、福娃糙米卷、沁州黄谷之爱小米粉等,全是深加工的产物。
2018年,农夫山泉重磅推出了以桦树汁为原料的跨界产品——补水型护肤品,虽然原料桦树汁来自欧洲芬兰,但是能够给我们以强烈的启示,农产品身上有太多未开发的宝藏。
做辣椒不赚钱?1公斤鲜辣椒价格为1.2元;晒制成干辣椒后,收购价格约为每公斤5元;把1公斤干辣椒制成辣椒酱,市场价格最高也不过10元左右。同样的红辣椒,当被晨光生物科技集团换成深加工方法,从中提取出红色素、辣椒精、辣椒籽油、辣椒碱后,得到的是令人振奋的新答案:1公斤干辣椒可提取辣椒红色素40克、辣椒精10克、辣椒籽油60克,还可以提取辣椒碱,剩余的辣粕等下脚料作饲料卖。这样一来,1公斤干辣椒能增值到35元,是干辣椒价值的整整7倍。这就是晨光公司的增值“魔棒”。晨光公司掌控者全球辣椒红色素55%的市场,为世界染上“中国红”,也引领着河北邯郸曲周从“世界天然色素之都”到“世界天然提取物基地”的新跨越。
目前,我国的果品加工率只有10%,低于世界30%的水平;我们的肉类加工率只有17%,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这些差距,恰恰是农产品加工业新的更大的市场空间,农产品加工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对应的都是百亿、千亿的消费容量。这是全世界都羡慕不已的大金矿。
02
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工业极为重视
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和《农业农村部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的通知》相继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
《2021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中提出“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立足县域布局农产品加工产能,延伸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增值增效链条,实现循环增值、梯次增值、全链增值。
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强化标准引领和技术指南,扶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延时类初加工,发展粮变粉、豆变芽、肉变肠、奶变酪、菜变肴、果变汁等食品类初加工,培育一批农业食品融合企业。2021年,制定加快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的意见,制定促进农业与食品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培育一批生产标准、技术集成、管理科学、品牌知名和产业集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综合利用主体,推进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2021年,发布农产品加工业分行业10强企业,创建一批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
建设农业食品创新平台。依托具备技术研发能力的地区和机构,建设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力争搭建一批平台,形成一套机制,攻克一批技术,转化一批成果,创制一批装备,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2021年,建设数个中国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完善一批国家农产品加工研发分中心,建立农产品加工业专家指导组等5个乡村产业专家指导组。
提升农产品加工园区。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物流配送有机衔接。2021年,发布农产品加工业100强园区以及分行业10强园区,培育一批产值超100亿元的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联合河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第24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
03
我国农产品加工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在生鲜农产品动态保鲜与冷链物流、产地初加工、小麦制粉、低温榨油、冷却肉加工、传统食品工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制粉、榨油、榨汁、畜禽屠宰分割等关键核心装备实现从依靠引进向自主制造转变,过去十年间,我国大宗粮油产后损失由10%左右降低到6%以下,大宗果蔬产后损失由30%左右降低到25%以下,畜禽宰后损失由10%降低到8%以下;
二是建立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标准法规体系,2019年国家监督抽检33大类24.4万批次食品样品,平均合格率达97.6%,为“安全、营养、美味”健康食品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然而,农产品加工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关键酶制剂和配料依赖进口,面临“卡脖子”问题;二是产后损耗大,缺乏绿色精准的减损保鲜技术和智能化的冷链物流技术;三是梯次加工技术缺乏,深加工技术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围绕加工贮藏、质量安全、营养健康、智能生物制造等领域,大力发展应用基础与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突破了挂面高效节能自控干燥、菜籽油高效精制、果蔬压差闪蒸组合干燥、传统肉制品绿色加工、畜禽骨全组分高值化加工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重点研发符合国民营养和消费需求的新产品,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将紧紧围绕农产品加工重点任务,构建全国一盘棋的协同创新体系,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与基础原始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技术装备自立自强。”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说。